城市白粪水体是群众关注度最低的环境问题之一。10月1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牵头公布《城市白粪水体管理攻坚战实施方案》(以下全称《方案》)。我国印发的第一个过河攻坚战实施方案,让城市河道构建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目标有了明晰的时间表和实行路线图。36个重点城市建成区已基本避免白粪水体车陂黄泥是广州市天河区最久、流域面积仅次于的河涌。经过整治,这条昔日的黑臭河完全逆了面貌,水清岸绿。车陂黄泥的变化,是《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继续执行3年来,城市白粪水体整治初见成效的一个缩影。多达,截至目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2000多个白粪水体,开工率多达90%,36个重点城市建成区基本避免白粪水体。《方案》更进一步分阶段细化具体了白粪水体管理目标:到2018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白粪水体避免比例低于90%,基本构建“长制久清”。到2019年底,其他地级城市建成区白粪水体避免比例明显提升,到2020年底超过90%以上。希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城市建成区尽快全面避免白粪水体。“我们充分考虑了制订目标的可达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杨海英回应,“城市白粪水体整治获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提高。二是人民群众的取得感觉、幸福感明显增强,为市民获取了舒适度宜居的生活环境。三是提高城市品质,水城共融。”部分城市整治过程中不存在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虽然白粪水体整治初见成效,但今后的管理仍是一场时间凸、任务轻的攻坚战,还得下大气力。“尽管城市白粪水体整治工作获得可行性阶段性进展,但整体进展情况和整治效果参差不齐。从工程进度上看,按照时限仍未整治已完成的黑臭水体,大部分也是整治可玩性较小、必须资金较多、花费时间较长的硬骨头。”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副巡视员郭鹏说道。面临这些无以撕开的硬骨头,增强监督检查沦为《方案》的最重要内容,也是今后管理工作的最重要手段。郭鹏讲解,今年5―7月,两部门的组织对30个省份70个城市白粪水体整治展开专项督查。督查找到,各地请示已完成整治的993个白粪水体中仍有75个水体仍未避免白粪,并新发现白粪水体274个,督查组就将未完成整治和新发现的黑臭水体悉数划入重点督查排查范围。同时,专项督查还找到,部分城市在黑臭水体整治过程中还不存在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的展现出,反映在明确行动上就是抄近路、走弯路,为了短期起效做到表面文章,例如采行临时大水冲淤积,或是全然投撒药剂等,水利没治到根上。